编者按:又是金秋十月,上海与网球今年的约定又回来了。过去25年,网球在上海,生根,茁壮,叶茂。2009年,上海成为ATP1000大师赛的永久举办地。今年,上海劳力士大师赛与新民晚报社联合推出“一路上有你——我与‘大师赛’同行的故事”有奖征文。现遴选若干,与读者共享。
没有比这个征文标题本身更适合来形容我与上海网球大师赛、上海网球的这段关系了。幸运的我,可以说是体验了它全部的可能性bd半岛app下载。
网球大师赛于2009年落户上海。在此之前,上海还举办过几届大师杯赛,也就是现在年终总决赛的前身。可以说,若是没有大师杯前期的“浇灌”来培育上海这块丰沃的网球土壤,也就不会有往后这么多年来始终处于世界一流水准的上海大师赛。
2005年,14岁的我以一名观众的身份第一次参加大师杯。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,顶尖赛场的赛事氛围以及球员风采,在我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。之后的两年,上海队的我成为了大师杯的球童,那个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成为一名职业球员,因为网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很陌生的运动项目。网球比赛的电视转播很少,大多资讯只能从网球杂志和一些新闻报道中获得。我的想法很简单,能够做一名专业球员就很不错了。专业球员的定义是以国内比赛为中心,有选择性地参加一些国际赛事。而职业球员的定义则是围绕大满贯展开一年的比赛计划。
2008年,17岁的我有机会成为大师杯上各位顶尖选手的陪练。我怀着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做着准备,球衣的装备很普通,都是洗了又洗的旧衣服,但我还是找出了其中自己觉得最体面的一件。结果不用说,球打得很臭。隔网而对的是网球世界的最强者,我挥出的每一拍都伴随着紧张情绪,这是我内心还不够强大也不够自信的体现。
2009年,ATP1000上海网球大师赛来了。从第一年到最近的2019年,我作为一名参赛者,从没有缺席。一直都记得我第一场比赛的场景,与国内赛事相比,大师赛灯光下的我在旗忠国际网球中心的中央球场显得那么渺小。当时我的教练也是中国教练,我们都没有应对大场面的经验。一场比赛打完,人还是蒙的。陆续, 我参加了大师赛的资格赛,也拿外卡进过正赛bd半岛app下载。再往后,2016年我赢得了正赛首胜,战胜了奎瓦斯。2017年首轮我又战胜了查迪……这些年,参加的比赛多了,伴随着每场比赛的失误,得分,点点滴滴,我的内心也变得强大了起来。这是与我同时代的中国网球选手,尤其中国网球男选手共同的变化。所以我经常对我带的球员们说:比赛也是一种训练方式。
今年,我又要参加上海网球大师赛了,这一次有了一个新的身份——教练。我今年32岁,职业赛场上这样年龄打球的大有人在。但在过去特殊的三年里,我发现自己与国际网球的理念和技术发展有了一定的距离。其实,花大力气自然是可以追上的,但追上后我想要的是什么?只是重复以往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
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清晰的规划,我想,现在对于我来说bd半岛恰好到了转型的最佳时机,张之臻今年接二连三地突破,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男网的士气。中国年轻网球运动员们厚积薄发,作为上海网球队的职业教练,我愿意带着他们走向更高的舞台!来到亚洲赛季,来到我们最爱的上海大师赛,我想对球迷们说你们可以期待中国选手的表现,八强,十六强……不,把十六强去掉吧。大胆一点,目标八强。
又一年上海网球大师赛。我与大师赛,未完待续。(作者吴迪系上海网球队教练、男子单打全国冠军)